在討論今天的流行議題「都市腳踏車」其實不免透出一點小高傲的自信,因為對於運動型腳踏車和公路車都有些許的認識,運動型腳踏車是在三四年前樂活提出時,家裡就在熱潮之下增購了兩台美利達運動型腳踏車,而公路型腳踏車則是因為小霖的緣故,而有些許的了解。
腳踏車運動盛行時會在下午夥同爹迪一路從住處騎至中山大學賞賞海再騎回家中,來回大致上有25公里的距離,那是僅有和工作繁忙的爹迪一起度過的優閒時光,那時的腳踏車步道上可說車山車海,至今我們在閒暇之餘依舊會騎騎腳踏車運動,但騎單車的人數便有著明顯的差距,或許是騎單車運動熱潮已過,夜跑熱潮正興起之故。在課堂上開始討論都市腳踏車應該是怎麼樣的型態,各組的話題當然離不開輕巧、方便、多功能等,畢竟要和其他類型腳踏車有區別,就要有其獨特性和存在價值。
老師開始陳述,騎自行車的比率會是之後一城市都市化高低的參考之一,由於自行車可以減少城市的排碳量,便可間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在綠生活和永續發展蓬勃升起時,騎自行車代步亦可說是這時代的流行趨勢,因此可在歐美各國逐漸看見完善的自行車道和其設施,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老師所說的,在歐洲地區之所以能發展如此完善的機制,其羊毛是出在羊身上,但政府補助買自行車費用、騎自行車教學、良好自行車道等,這些全課在汽車使用者的稅上,為了降低被課增的稅,便會逕而轉向以自行車而非汽機車代步,但台灣有可能會做到嗎?